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医院动态 >> 正文

新闻中心

医院动态

关爱在病房荡漾— 记我院神经内科三病区优质护理服务

浏览次数: 发布时间:2016-02-15
字号:
+-14

  崭新的配有床刹的病床,舒适的移动小饭桌,护士站生机勃勃的绿色小植物和尽情遨游的小鱼儿,各种预警跌倒、坠床等安全标识,丰富、生动的病区宣传栏……,一位位白衣天使匆匆而有序地穿梭于各个病房,为病人喂药、输液、洗头、剪指甲,慢声细语地解答病人的疑问……。一切都是那么安全、有序、干净、温馨,这就是我院神经内科三病区。

  2010年初,卫生部、北京市卫生局启动了“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我院共申报了5个“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病区,神经内科三病区就是其中之一。刚接到申报通知时,神经内科护士长姚济荣感到了些许压力,“神经内科收治的老年病人较多,患者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脑供血不足、头晕、癫痫偏瘫失语等症状,需要夜间口服镇静药。另外,老年病人夜尿量比较多,起夜频繁,特别容易发生跌倒、坠床等意外,护理难度非常大。护士们要做好优质护理服务,是要付出心血,承担一定责任的。”几经斟酌,神经内科选中了护理基础较好的三病区。

  那如何有条不紊地贯彻落实优质护理服务政策呢?院方领导及神经内科相关负责人着实下了一番功夫。“在过去的护理模式中,护士主要任务是协助医生治疗,家属和护工主要负责病人的生活起居,护士与病人的沟通较少”,神经内科护士长姚济荣告诉笔者,“而今,护士们不仅要为病人送药、输液,还要负责病人的基础护理、病情观察、用药治疗和健康教育等。”医院全力支持“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病区,改善病区环境,更换了旧病床、床刹和椅子,配备了各种安全用具,并在病房、走廊、厕所和高风险患者床旁配有预警跌倒、坠床等安全标识。为了增加和病人接触的机会,三病区实行了护士责任制,每一名护士负责6-8名患者,实行弹性排班,从病人需要出发安排护士值班;简化护理文书书写等。

  变化在点点滴滴发生着。一年很快就过去了,今日的神经内科三病区基本实现了“零”陪护,光荣地被评为北京市20家“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病区之一。病房里荡漾着家的温暖,一个个爱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着。

  病患们的幸福时光

  “您好,这里是北京世纪坛医院神经内科三病区,我是xx,是您的责任护士。我来给您介绍下我们病房吧……”患者陈女士第一次来到三病区,就被责任护士热心地领进病房进行入院宣教,很快熟悉了病房环境。每天清晨,陈女士都会听见责任护士轻声的问候:“您睡醒了,可以起床洗漱了吗?我来帮您。”因行动不便,每次进餐前,责任护士都协助她洗手、打饭,喂饭;每次检查、吃药前,责任护士都主动给她讲解检查和药物的使用目的、注意事项等,耐心回答她的提问;晚间护理时,责任护士轻轻地走进病房协助她洗漱、擦拭身体,她常常听到责任护士温柔的声音:“我给您洗洗头吧,您觉得水温合适吗?”凌晨,责任护士轻轻地叫醒她,扶她去卫生间,给她进行点滴。

  入院这段时间,陈女士感慨万千:“在这里住院真是一种幸福。护士们就像是白色的小精灵,用青春和乐观为我打针送药,为我洗头梳头,为我喂饭洗脚,安慰我快快恢复健康,使我天天生活在欢乐和亲情的关爱中。我从未感觉到她们是护士,她们更像是亲人,像是我亲亲的小姐妹呀!”

  不只是陈女士,在神经内科三病区住院的其他患者同样享受着无微不至的照顾。一位来自山西临汾的患者在感谢信中这样写道:“那些可爱的护士们,一进病房‘奶奶’的叫声让我甜到了心里。在家里没人管我,在这里护士们不仅帮助我进行治疗,还给我洗脸、泡脚、打饭,这些连孩子们都做不到的事情,你们却做到了!我以前也住过院,但你们的工作和服务是一流的,是最棒的!”

  疗病养身从心开始

  神经内科三病区老年病患者居多,由于病情复杂,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去治疗,很多病人内心焦虑烦躁,情绪非常低落。为此,三病区的护士们总是适时给予患者心理疏导,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竭力为他们创造安心养病的环境。

  张奶奶因患脑梗塞在神经内科三病区住院。在她入院的第一天,三病区护士长苏申发现这位老人很少言语,表情淡漠,似乎总是在回避什么。张奶奶心里肯定有事情想不开,苏申想到此节,主动迎上前去,自我介绍说:“张奶奶,我是苏申,有什么可以帮您吗?”在接触中,苏申发现张奶奶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导致双目失明,心里非常自卑,不愿跟别人沟通。于是,在完成繁重的日常治疗护理工作之余,苏申和她的护士团队们天天帮老人打热水、洗脸、洗脚、喂饭、协助排便,跟她聊聊家常,鼓励她放松心情。护士们一张张热情的笑脸、一次次亲切的问候、一番番细心的叮咛、一颗颗对患者的真心终于解开了张奶奶心里的疙瘩。她变得开朗了,话也多了起来,几段往事、几个小笑话让病房时常传出欢乐的笑声。出院时,张奶奶脸上绽放着舒心的笑容,她紧握苏申的手,不停地说着“谢谢!谢谢!”

  汉蒙一家情意浓

  神经内科收治了很多内蒙古来的患者,来自库伦旗的小哈斯德来就是其中一个。小哈斯德来生性活泼,很快同三病区护士们打成了一片,还临时担当了她们的蒙语老师。

  哈斯乎是三病区的另一位蒙古族患者。因为语言不通,她情绪一直很差,不配合医护工作。当护士们用汉语跟她打招呼时,哈斯乎总是一副爱理不理的样子,嘴里还用蒙语嘟囔着“我听不懂你们在说什么,你们走吧”。护士们特地请教了哈斯德来,学习了一些简单的蒙语,把它们记在本上随身携带,反复练习。一天中午,值班护士走进哈斯乎的病房,看见她正在吃水果,便用蒙语问:“好吃吗?”听到熟悉的语言,哈斯乎的眼睛一下子亮了,她笑着回答:“好吃好吃。”从此,护士们不时地同她打招呼,用简单的蒙语进行交流。哈斯乎深受感动,开始主动配合治疗和护理,很快就病好出院了。

  2011年4月,小哈斯德来转到脑外科去了。一有空儿,他就跑回神经内科三病区看望护士姐姐们,为她们表演歌曲和舞蹈,继续教她们学习蒙语。

  80后护士的绚丽青春

  神经内科三病区的护士大多都是80后独生子女,是家里的小宝贝,很多都没有给爸爸妈妈洗过脚。而当她们穿上护士服,一切娇气不复存在,一心扑在病人身上,再脏再累的活也毫无怨言。

  每天,护士小萌完成手头工作后,都要推着洗头机穿梭在各个病房,只要病人有需要,就停下来为病人服务,直到病人都洗完了才下班。有时病房配发的洗发水临时用光了,便用自己的洗发水给病人洗头。作为责任护士,她尽职尽责,颇受病人欢迎。有天因为妈妈生病了,小萌没来上班,就有病人不停地问:“小萌今天怎么没来?”

  护士小王有身孕在身,虽然行动不便,但工作一点都没耽误。每天给病人送水、喂药,弯腰给病人抽血,参加晨晚间临床护理,带头为患者洗头、擦浴。很多病人看在眼里,疼在心里,经常嘱咐她要多注意身体。

  有天,三病区有个病人大便解不下来,大便块夹在了肛门口,护士小赵二话不说,戴上手套就帮病人排便,让病人深受感动。

  为了能够正确回答病人对于病情、用药方面的疑问,三病区的护士们主动学习各种专业知识,提升、完善自己。在为患者进行生活护理时,通过自己的专业知识有效掌握病人的第一手资料,及早发现患者的临床病情变化,及时通知医生。护士小高在给病人洗脚时发现病人一个腿粗一个腿细,她怀疑发生了下肢血栓,第一时间通知给医生,后来该病人转到了血管外科,及时进行了溶栓。

  ……

  工作热情、技术娴熟、学习主动、责任心强烈、心理素质过关……这些80后护士们在优质护理服务中飞快地成长,绽放着绚烂的青春。

  留言本的浓浓情意

  神经内科三病区的护士站有两本厚厚的患者意见本,本意是希望患者能够提出意见,以便改进工作。哪知,从2010年4月至今,意见本上密密麻麻的160多条留言,没有一条是批评和意见,全都是对神经内科三病区医生、护士满满的感动与感谢。

  因“结核性脑膜炎”住院的王先生这样写道:“护士们每天很早就起来给我进行各项测量,接近凌晨还为我进行点滴。每天都要对每个患者进行观察、医治,并根据不同患者的病情,对医疗过程进行改动。她们的工作量极大,希望她们在工作过程中注意休息,注意身体健康。”

  患者张先生写道:“各位护士诚恳待人,经常给予疾病康复方面的指导,热情有如家的感觉。无论注射、给药,查对仔细。重症患者及时翻身,防止褥疮,给予局部按摩。并在晨晚间护理、擦身、洗脸、洗头及口腔护理,这对于患者痊愈大有好处。千言万语,只能化作一声谢谢,非常感谢你们,你们辛苦了。”

  来自哈尔滨任先生作了一首诗,用以表达他的感激之情:“二九突患头晕眩,病重只感天地转。神医妙手驱病魔,康复之快真罕见。医德医术诚可敬,护理如家更可赞。千言万语出肺腑,感谢京铁总医院。”

  ……

  翻阅着厚厚的患者意见本,护士长苏申满心欢喜:“虽然我们的工作很辛苦,但我们很快乐。患者的每封感谢信,就是我们收到最好的礼物。但我们成为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病区只有一年,我们的工作还只是个开始,很多方面还需要改进。荣誉已经是过去时,我们会继续努力,用自己最诚实的劳动和最真诚的心让患者满意、让社会满意、让党和人民满意。”

  神经内科三病区,似一艘满载着爱心的帆船,乘着优质护理服务的春风,破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