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医院文化 >>抗疫一线 >> 正文

医院文化

抗疫一线

致敬坚守者 | 侯运辉:用“硬核”坚守筑起生命“第一道防线”

浏览次数:
字号:
+-14

这段特殊的时期,面对新冠病毒感染高发,“人医人”迸发出强大的力量,用诚信、奉献与担当坚守住了“阵地”。回首来时路,我们曾白衣执甲,逆行而上,奋战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如今,面对新冠病毒感染的高发,“人医人”再次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为了沧州父老的健康,凝聚全院力量,交出了一张优秀的答卷。

这答卷用医者的职业担当写就,这答卷用“人医人”如同战士般不下火线的坚持写就。从今天开始,我们聚焦奋战在一线的“人医人”,他们用紧急关头的奉献与坚守,生动诠释了“你的信任,我的责任”。他们是全体“人医人”勇挑重担、一路前行的生动缩影。

微信图片_20230111135855.jpg

从发烧到现在20多天了,沧州市人民医院本部院区急诊科主任侯运辉的嗓子仍旧是沙哑的。自2022年10月28日至今,她已经在医院奋战70多天了,70多天未见到儿子和爱人。侯运辉原先在重症医学科工作,从事的是重症救治,也参加过当年抗击“甲流”的战斗。3年前,全力抗击新冠疫情的时候,她也曾有过50多天坚守科室的经历。2022年3月疫情封控期间,在医院坚守44天。现阶段如此繁重的工作量在侯运辉的职业生涯里还是头一回遇到,近几天的就诊量,远远突破了医院急诊的历史记录。面对急剧增加的就诊患者,她和她的团队一直在坚持着,并肩战斗。

微信图片_20230111135856.jpg

一天接诊202人,这是本部院区急诊科这些天里刚刚刷新的一个记录。数字背后蕴藏着的,是沙哑的嗓子在安排各项工作,是急匆匆的脚步,是抢救的声音,是为患者焦虑的心情,是急诊科兄弟姐妹们团结奋战的默契。说起这些,侯运辉的眼泪实在是忍不住了:“我为我的同事们骄傲!我们没有一人退缩,我们经受住了考验,我们是捍卫生命的‘铁军’!”。

在封控初期,有医护人员被封在小区出不来,背着行李向社区保证:“只要让我出去,决不回小区,我们科室太需要我了……”,然后在医院打地铺一住就是40多天;护士长头晕,输着液也在继续工作;多名医护人员发烧也没告诉侯运辉,因为科里实在是不能再“减员”了……近段时间,面对突然暴增的就诊量和科室医护人员不断的病倒,急诊科这支“铁军”在紧急关头迸发出强大的团队凝聚力、战斗力,他们变身护卫生命的英雄,坚守在急诊工作的第一线。没有刻意的“战前动员”,但每个医护人员都已拼尽全力。气管插管,直接面对病毒的“冲击”;创伤休克患者紧急处理,一系列治疗措施迅速跟进,直到伤者被送进手术室;52岁市民突发心梗,急诊里一边进行电除颤、心脏按压,一边联系好导管室,直接进行介入手术……一位年轻的护士发烧以后休息了一天,赶紧又回到了岗位上。母亲让她再休息两天,结果她说,科里每个人都是这么干的,主任、护士长病了也没休息,“我必须得回去!”。

微信图片_20230111135858.jpg

这是怎样的一场战斗啊!侯运辉说,有一天,她和同事们面对的场景是这样的:同时有两名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需要气管插管、除颤、心肺复苏的患者;旁边是两名呼吸衰竭的患者,必须马上上无创呼吸机……在这4场“硬仗”后面,还有10来位患者,120急救车还在呼啸着进进出出……每一位患者都必须全力救治,每一场“硬仗”都关乎生命,侯运辉和她团队的兄弟姐妹们几乎无暇吃饭喝水,休息室的桌上经常堆积着大家没顾上吃一口的饭菜,常常是忙到了夜间十点半左右,饿的难受,才想起早饭都还没有吃......在这个特殊的艰难时刻,侯运辉和她团队的兄弟姐妹们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他们是当之无愧的“生命守卫者”!

微信图片_20230111135859.jpg

连日高强度的工作并未给这支“铁军”的内心带来阴霾,相反,侯运辉和她的团队感觉充满了力量。除了身为医者的责任,战无不胜的勇气,更重要的有患者的信任和医院这个“大家庭”坚强的“后盾”。在最激烈的战斗打响前,医院党委提前谋划,准备好了大量的包括呼吸机在内的急救物资,同时医院进行“一盘棋”统筹,每天医院领导专班协调患者收治问题,从人员支援上向急诊倾斜......等“硬仗”正式打响以后,这些举措起到了非常关键、不可替代的作用。

微信图片_20230111135901.jpg

惟其艰难,更显勇毅;惟其坚守,更彰初心。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急诊科这支“铁军”团结互助,众志成城,以实际行动诠释“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的医者初心,用平凡之躯托起生命的希望、筑起护佑狮城人民健康的钢铁长城。

侯运辉提醒公众,在感染新冠病毒之后的20多天里,不要劳累,尽量休息,可以学习一下俯卧位呼吸,学会“趴着”,尤其对上了岁数的患者,有痰不易咳出的,有胸闷憋气表现的,不要一直平躺,要“左侧侧、右侧侧、前趴趴、后躺躺”。她说,多睡觉、保证有足够的热量和蛋白摄入,这些都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