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荣景:倾情患者 奋斗一生
初见沧州市人民医院本部院区胸外科主任谢荣景,他正与一位患者家属交代患者的术后注意事项。在谢荣景的悉心叮嘱下,患者家属频频点头,眼神中流露出感激的神情,也渐渐放下心来。能够赢得患者和家属的信任,靠的不是三言两语的叮嘱。在这背后,是一名年过5旬医者14年军旅生涯的磨砺和30年从业生涯的积淀。从吴桥一名农家子弟,到部队里为考军校咬牙坚持的战士,再到医学路上不断攀登的医生,谢荣景的心里只有一个信念,要做一个对人民有益的人,做一名让患者信任的医者。
◎起步:
考上军医大学,让他今生与医院结缘
上世纪80年代,高中没毕业的谢荣景,响应国家优秀青年入伍参军的号召,成为一名光荣的战士。部队远在新疆,交通闭塞、环境艰苦,作为一个刚刚远离家乡的年轻人,谢荣景把对家人的思念,寄托到了考军校上,他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干出一番事业。上大学就像一颗种子,在谢荣景的心里深深地扎下了根。在紧张刻苦的训练、执勤之余,谢荣景有了一个新“任务”——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学习。“那段时间就跟着了魔一样,闲暇之余,书不离手。到了晚上,为了不影响战友休息,我就到空出来的营房里继续看书。”谢荣景回忆说,他时常给自己加油打气,一定要厚积薄发、一鸣惊人。功夫不负苦心人,1987年,谢荣景顺利考入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时至今日,他仍记得当时拿到录取通知书时的那个时刻——高兴地一下子就跳起来了。大学期间,谢荣景勤学苦练,毕业后回到部队成为一名军医。直到1999年转业,他进入沧州市人民医院工作。
◎发展:
专注“胸外”30年,带领团队闯出名堂
14年的军旅生涯,给谢荣景带来许多收获,对他影响最深的,是这些年来养成的坚韧、专注的精神和品格。做就要做好,做就要尽最大努力,正是凭借这种精神,谢荣景成长为“胸外”的知名专家。刚刚从医时,谢荣景就跟胸科专业结下了不解之缘,这些年,他的履历上,始终离不开“胸外”这个关键词。当时,胸外专业还是肿瘤外科的一个亚专业。借助医院的广阔平台,谢荣景开始了高密度的外出进修学习。天津胸科医院、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这些国家顶尖的医院,都留下了谢荣景埋头学习、刻苦练习的身影。2005年,医院成立心胸外科,学有所成的谢荣景成为副主任。2013年,医院成立胸外科,谢荣景成为主任,带领团队开启了一片新天地。“家底儿不厚,但阻挡不住我们前进的脚步。聚焦提升团队凝聚力、战斗力,我制定了团结、严谨、认真、进取的八字‘科训’。”谢荣景回忆说,随着团队拧成一股绳,他们克服各种困难,渐渐成为肺、食管、纵隔的良恶性肿瘤诊治、严重胸外伤治疗的“行家里手”。专注“胸外”发展,这些年谢荣景及其团队的专业范围不断扩大,技术水平大幅提升。这在谢荣景看来,主要得益于将“科训”持之以恒地贯彻下来。
◎创新:
聚力“微创”手术,惠及越来越多的患者
不断的学习、进修,不仅让谢荣景开阔了眼界,也让他始终与国内外医学前沿理念“接轨”。2007年,谢荣景率先将发展方向瞄准到当时刚刚出现的“微创”手术上。“长期的外科工作,让我们目睹了太多接受手术患者所经受的巨大痛苦。就拿常做的肺部手术来说,需要给患者做开胸手术,留下一道长达40厘米的刀口,有时还需要切断肋骨,医生用手进入患者胸腔实施手术。”谢荣景说,这样的“手术路径”创伤大、疼痛大、费用高,有的患者甚至一两年内都饱受伤口疼痛之苦。痛则思变,当时正在北京进修的谢荣景敏锐地抓住了国内正在开展的胸部微创手术。“作为全新的理念,是对以往传统胸外科手术模式的颠覆与革命。只需在患者胸部打几个孔,医生凭借显示器‘指挥’器械完成手术。”谢荣景说,他认为一场全新的变革到来了。经过不断地苦学钻研,2008年11月,谢荣景第一次亲自操作了一例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虽然困难重重,但是首战告捷,谢荣景用了5个小时,利用微创方式代替了原本需要开胸治疗的方式。现在,类似的手术谢荣景和他的团队最快只需45分钟就能完成,微创手术也占据了他科室手术量的96%,甚至一度将患者身上所需打孔数量压缩到1个……患者花费少了、痛苦少了,治疗和生活质量提高了,这一直让谢荣景引以为傲。
◎展望:
患者需要就是努力方向,
循着这条路永不止步
前进的路上,永不止步。2014年,团队将微创技术成功应用到食管手术当中,损伤更小、质量更高;将肺叶切除术提升到肺段切除术,更加精准、恢复更好;2016年,胸外科加入中国肺癌防治联盟,成立华北地区首家肺结节诊治分中心,肺结节诊断正确率高出国家标准的3%。2018年,成立火箭军总医院胃食管反流病沧州分中心。科室发展道路上的“快马加鞭”,源于谢荣景深深的为民情怀。
肺结节诊治分中心的成立,正是基于此。当时,谢荣景发现大量患者饱受腹胀、慢性咽炎等疾病的困扰,但很多患者“头疼医头、脚痛医脚”,徘徊在“误诊误治”的边缘。为此,谢荣景在沧州率先引进食管测酸、食管测压设备,通过“小手术”解决这些“大问题”。
廊坊大城县一位60多岁的男性患者,多年来因为哮喘一直吃药,直到朋友推荐找到谢荣景,经过1个多小时的腹腔镜手术,仅住院5天就完全康复。我们能为患者做些什么?这是这些年来谢荣景及其团队一直在思考的问题。直到一名名患者康复出院,露出幸福的笑容,谢荣景他们渐渐找到了答案:减少痛苦、消除病痛,让患者重获新生。
“多站在患者的角度想一想”,是谢荣景对全科同事提出的要求。多年来,胸外科养成了早上7时20分提前讨论病例的习惯,护士们也养成了上班不带手机的习惯。看似涓涓溪流,却孕育着无穷的力量。医学之路永无止境,服务患者永无终点。即便荣誉加身,但谢荣景初心不改,始终为患者的健康默默坚守与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