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 第195期

胡亚力:38年从医路写满奋斗与付出

院-14.jpg

院-17.jpg

  沧州市人民医院肿瘤院区到处都是“崭新”的:新大楼、新电梯、新病床……胡亚力的办公室也挺新的,屋里的办公设备都是随这座新院区置办的。可就在这一片“新”里,放在她办公室里的那条长凳格外惹人注目。那是一条多年前农村常见的长板凳,早已淡出了人们的生活。据说原先是红色的,后来刷了白漆,可现在白漆也一块块脱落,露出里面的木色。这条长凳,是胡亚力刚刚参加工作时科里的“办公用品”。1981年,大学毕业的胡亚力来到沧州市人民医院内科工作,38年过去了,她已经成为沧州市人民医院肿瘤院区心内科主任,这条长凳,却一直没丢,伴随着她一路走来,也见证了胡亚力这38年的奋斗与付出……

  一枚种子就这样种进了心田

  胡亚力的电话不断。说不了几句话,电话就来了。她有两个手机,一个手机的微信已经满了,有5000人。另一个手机现在也有了4000多人。这些微信上的“好友”,基本上都是她的患者和基层医生。她的时间,就这样被工作占去一大部分,而剩下的这部分,也被“电话”和“微信”又给“分割”走了一大部分。

  这样的节奏胡亚力早已经习惯了。也许从某种意义上说,她还很“享受”这种工作着的状态。因为对她来说,从还是一个“小小少年”的时候,就已经埋下了一颗想要做一名医生的“种子”。这颗“种子”还真开花、结果了,这难道不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吗?

  她的父母都是当年那个年代里“焦裕禄式”的干部,多年在乡镇工作。父亲经历过抗战烽火,多年来无论是在基层工作还是到沧州工作,都给儿女们定下了极严的“家规”。直到多年以后,胡亚力还能感受到父亲带给她的“红利”,那就是不断有父亲曾经工作过的地方的乡亲,打听着、互相介绍着,找她来看病。不管是不是她这个科的病人,她都要忙着给安排,给找专家,每当这时,她也都深切地感受到一个人所能给这个世界留下的“痕迹”。那痕迹有时也许看不见,但却能顽强地存在多年。

  中学时,胡亚力想当一名医生,当时学校里还有“红医班”,她就在专业医生的带领下下乡,帮着医生看病;学针灸,在自己身上“做实验”;学习肌肉注射……从小在农村生长的经历让她切身感受到当时群众求医问药的不容易,她想着,自己要是能做一名医生就好了,能给别人治病,去除痛苦,恢复健康,那是一件多么高贵的事情啊!

  从医路上洒满汗水

  当时医疗条件差,医院里也没什么设备,医生主要靠一个听诊器来看病。科里有一台心电图,还有一台旧除颤仪,这几乎就是全部“家当”了。但这没打击胡亚力的“心气”。在学校里,她是出了名的“学习狂”,教室、餐厅、宿舍“一点三线”,周末几乎没出去过,有时带一个马扎找一个没人的地方,基本一天的时间就在那里读书度过。最“拼”的是学解剖的时候,她一个人夜里到解剖室逐一学习人体结构……那时她最骄傲的就是“只要老师讲过的,我全背过!”

  那是一种发自“珍惜”的学习劲头儿。在工作之后,她同样没有放弃这个习惯。1984年,去省四院学习;1996年,去阜外医院进修冠心病专科。那半年,她只回过两次家。别人都是学一个专业,但她想办法又“转”了ICU、高血压、肺血管……几乎每个专业都去亲身学习了一个月。周末也不放过,她去协和医院“偷师学艺”,晚上去北大医院蹭课……那半年,是让她“脱胎换骨”的半年,不仅仅从技术层面上,她更从理念上,从医者何以为医的职业操守、职业尊崇上,有了更深的体悟。她说,当她看到那些原先只听说过的大专家、大学者,在面对患者时毫无架子,那种认真负责的态度令人尊重。

  医学路上无止步。对于这门“随时更新”的科学来说,想要有所作为,就必须保持不断学习的本领和习惯。2002年,胡亚力又到北京进修学习冠脉介入。当时进修医生轮流“上台”,那是难得的实践机会。为了多一次“上台”,多一次实践,胡亚力中午不去吃饭,晚上走得最晚,这样,她总能“替代”那么一两个“指标”,为自己赢得来之不易“上台”学习的机会。

  就是靠着这股劲头儿,她又将医院的一个空白,给填补掉了。其实这些年她“填补”的医院空白还有不少,而每一个“填补空白”背后,都洒满了她一滴滴的汗水。

院-15.jpg

院-16.jpg

  “二次创业”:55岁再出发

  1998年,沧州市人民医院成立心内科。胡亚力成为这个科室的“创始人”。就像一位母亲带大自己的孩子,她也将全部的心血,都投入到了科室建设与学科发展上。

  刚建科的时候,只有五个医生,所有危重病人都需要胡亚力亲力亲为。胡亚力说,那时不管白天黑夜,一个电话她就得赶到病人身边。无论是急性心肌梗死还是其它突发心内疾病,她都要冲到一线上。那时,她每天早上、下午、晚上查三次房,每次查房都是手把手“带团队”的“实战课”,为的就是尽快带出一支优秀的队伍。曾经有位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的病人,需要输升压药,可又不能输多,当时没有现在的输液泵之类的医用设备,怎么办?胡亚力说,同事们带着进修医生分工合作,每人盯两个小时,数,每分钟滴十滴,坚持7天。就是靠着这样的“人工控制”,他们让这位病人成功康复。

  “请进来”,把外地优秀的专家请到沧州,让医护团队接触到高端医疗技术;“走出去”,她频频安排年轻医生赴外地进修学习,提升整个团队的“战斗力”。第一个起搏器手术,她做到了母亲身上;第一个造影手术,她也做到了自己的亲戚身上……就是靠着这样一点一滴的“口碑传播”,胡亚力和她的团队,日益得到患者及家属们的信任。

  2015年,沧州市人民医院肿瘤院区落成。55岁的胡亚力再次被领导“点将”,开始了她“二次创业”的历程:她要在当时空荡荡的楼层里,搭建起心内科的大格局。

  如今,她已经交出了这样的“成绩单”:不到两个月的时间,90张病床全部住满;21位医生里,14位是硕士研究生;年手术量达3000例;冠心病专业、心律失常专业、心力衰竭专业、心脏康复专业、高血压专业初步形成鲜明的亚专业特色。心内科也成为沧州首家中国胸痛中心标准版认证单位、中国房颤中心标准版认证单位,成为中国心衰中心建设单位、中国心脏康复中心建设单位、中国高血压达标中心牵头单位,推动成立了沧州市胸痛中心联盟、沧州市房颤中心联盟……

  “做个有良心的医生”

  38年从医路,胡亚力也感受到了身为医者的酸甜苦辣。她没有豪言壮语,对于自己的职业定位,说得特别“接地气”:做个有良心的医生。在她看来,“有良心”并不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她说,很多时候,也许医生的“良心”就体现在对患者的“感同身受”上,就体现在与患者、家属说话时的“平心静气”上,这些看似很小的“细节”,却支撑起一个医生良心的基础。再比如,从不开“大药方”。甚至还有患者生气:“我跑这么远来,你就给我开个几块钱的药?”这时胡亚力就十分无奈:“在我的能力范围里,我认为这几种药是治疗最有效的。”也有一分钱药不开的,她一看片子,直接对人家说:“没事,你就是心理压力太大。”然后开导、安抚一下,觉得此时的自己,更像是个“心理医生”。

  “在医生的眼里,只有疾病,所有的患者都是平等的”,本着这样的理念,胡亚力这些年来交下了众多的患者朋友。10多年前,胡亚力和同事下乡去吴桥,在路过一个铁道桥的时候,他们坐的救护车停下了,司机担心过不去。就在胡亚力下车查看的时候,旁边一位女子认出了她。就是这么巧,那是胡亚力一位患者的姐姐。她弟弟就是胡亚力救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她指挥着车辆通过了铁道桥。这个经历让胡亚力每次想起时都很温暖:“千万别收病人的红包。你高看人家,人家也会高看你。拒绝一个红包,你交下的是一位朋友;收下那个红包,你其实丢掉的东西更多。”

  而说起医患关系,胡亚力念念不忘的是当年救治沧县“张大哥”的经历。张大哥曾经在胡亚力的科室里接受过治疗。后来再次发病,眼看着人已经不行了。危急关头,张大哥的爱人跟胡亚力说了一句话:“妹子,赶紧的!你大哥就是今天死在台上我也不赖你!”那是一场“生命争夺战”。最终,医生战胜了死神。多年以后,张大哥还会“得意”地跟胡亚力展示他去钓鱼的成果,非要给胡亚力送两条过来……

  但在胡亚力看来,那份面临生死关头的信任,更是为医者的一份宝贵财富。她说,医学是一门科学,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但在此过程中,医生和患者应该共同努力,因为医生和患者有一个共同的敌人,叫疾病!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