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优质医疗资源均衡惠民——沧州市人民医院托管和分诊模式探微
纵观沧州市人民医院的发展历程,振奋人心。
1961年,医院建立,床位50张;1977年,床位扩展到206张;1989年新建门诊大楼;1999年被认定为卫生部国际紧急救援中心网络医院,病床增加到308张。之后,市人民医院进入快速发展期,2003-2011年,由二甲医院发展为三甲医院;2015年,医疗集团初步形成。
从建设到发展,从做优到做强,市人民医院一步一个脚印,每个脚印都结实有力。
到2018年,结合国家公立医院改革要求,医院提出“调结构、建机制、强内涵、增效益”的发展目标。在新医改的严峻形势下,市人民医院综合改革成效显著,向着资源整合基础上的集团化发展迈出了重要一步。
托管县级医院,让基层群众就近享受优质服务
市人民医院突破性地提出以“本部”为依托,以“专科”为支撑、以“托管和合作”为拓展、医教研“一体多翼”的集团化发展战略。紧抓国家对医疗市场调整和公立医院改革的重大机遇,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方便群众的原则,开启了对优质医疗资源科学合理重组的探索。
其中一项最重要的举措就是对县级医院进行托管,旨在让基层群众就近享受优质医疗服务。如海兴县医院,长期以来由于负债过高、管理松散等因素,使医院难以运行,当地群众就医成为最大难题。
2016年5月,市人民医院对海兴医院签订托管协议,组建医联体。县医院固定资产不变、政府财政补助拨款渠道和标准不变,市人民医院提供人员支持、技术支持和设备支持,共同打造海兴县唯一的二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全面帮扶下,不仅使县医院起死回生,解决了群众看病难的问题,更是有效地为政府分担了责任。全年门诊量较去年同期增长39%,全年入院患者较去年同期增长18%,业务总收入同比增长38%。
2018年5月,又托管了黄骅市神农居医院,托管后,当地居民在家门口即可享受到了国家三甲医院的优质医疗服务,同时也是对民营医院联合体进行的探索。
在这种理念的引导下,医院的优质医疗资源在不断扩大利用中,实现共享、共建、延伸,以人民医院本部为中心,医专肿瘤院区、颐和妇产院区、口腔院区、卫生考试中心、急救中心、黄骅神农居医院、海兴县医院等形成协同发展、齐头并进的局面,并通过管理、服务、机制、保障、信息的一体化,实现发展同质、多元联动发力、资源统一调配、数据共享互通的深度融合。
心系贫困患者,落实多项惠民救助方式
服务社会是医院的历史责任,人民医院在努力提高医疗质量的同时,始终坚持公益性不动摇的宗旨,义不容辞地积极履行着社会责任,发挥帮扶基层作用,实施医疗救助脱贫工程,落实农村贫困患者“先诊疗后付费”工作和“大病专项救治”工作。
这两年,通过减免挂号费、绿色通道救助等方式,累计惠民济困1000余万元;低保减免10余万元;2009年以来,收治“三无”病人以及弃婴640余人次,救助费用累计500余万元;以区域医联体的方式,对5个县级医院和乡镇卫生院进行对口帮扶;并与6家乡镇卫生院签订《河北省贫困县乡镇卫生院能力提升“春雨工程”协议书》。
不仅如此,组织开展的下乡义诊、讲座培训及健康筛查等系列活动已成常态化,如今,患者甚至可以不去医院,在家门口就可以请专家“瞧病”。
数据显示:2016年下乡开展专业诊疗帮扶1307科次,2017年1158科次,2018年截止目前专科下乡近1500科次。通过多种形式的帮扶方式,农村群众实现了从“病有所医”到“病有良医”的提升。
开展远程医疗服务,将分诊医疗落在实处
除了托管县级医院、人才下沉基层外,医院还通过互联网向基层开展远程医疗服务。自2017年6月医院上线互联网问诊平台后,已累计在院内铺设专科接诊点30个,在基层(县、乡镇、村)铺设接诊点1200个,覆盖周边15个县及3个区。通过远程微信平台,音、视频问诊量累计9723人次,80%的患者留在基层诊疗,真正将分级诊疗落在实处。
随着医院声誉的不断扩大和人口流动频繁,来这就诊的外地患者也越来越多。异地患者就医结算时,需要在就医地和参保地来回奔波。为让患者少跑腿,医院积极推进医保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并建立网络链接,匹配收费项目,优化就医流程等。据统计,2018年上半年异地结算共305人次,其中省内157人次,省外148 人次;与各管理中心沟通问题病例186份,杜绝扣款124万;和医保中心协调新纳入医保报销项目15项。此外,与泰康人寿签订了服务合作协议,使商业保险出院即报,为群众带来方便。
为患者服务,沧州市人民从不止步。当前,根据市政府出台的《关于进一步深化基本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改革实施方案》,医院正在探索多元复合式医保支付方式,按病种、按人头、按床日、日间手术、DRGS付费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