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健康科普 >>健康知识 >> 正文

健康科普

健康知识

糖尿病认知误区解读

浏览次数:
字号:
+-14

  糖尿病是一个终身性的疾病,如果血糖长期处于高水平,可导致心血管、肾脏、眼、神经等多种器官并发症的发生,影响生活质量和危及生命。糖尿病可防可治,但糖尿病人认知和治疗上存在很多的误区,现结合多年在临床经验,总结如下:

  糖尿病是一种需要时刻控制血糖的疾病。而这一疾病最常见的就是通过降糖药物来改善。下面给大家介绍服用降糖药应避免的误区。

  1、根据自觉症状服药。血糖非常高,才会出现多饮、多尿、多食和体重减轻等典型糖尿病症状。不少患者因无明显不适,随意调节降糖药用量或不用药,导致血糖控制不力,时间久了持续高的血糖引发心脑血管、神经眼睛、肾脏等并发症。

  2、不定期复诊。有的患者不监测血糖、血脂和血压,不注意观察影响自己血糖、尿糖变化的因素,不总结自己的服药规律,而是人云亦云,跟风吃药。这是我国糖尿病患者较一些发达国家的患者病情严重、并发症多的主要原因。糖尿病的治疗现在特别强调个体化治疗,医生根据每个病人的具体情况制定具体方案,并不是适合别人的药也能适合您应用。

  3、一味追求能“去根”的糖尿病特效药。有的患者甚至在血糖已获得良好控制的情况下,停止现阶段有效治疗,而去寻找“灵丹妙药”。殊不知,包括饮食、运动和药物的糖尿病综合疗法是人们与糖尿病长期斗争的智慧结晶,是经过严格证明、确实有效的方法。

  4、觉得价格高的药就是好药。不存在哪种药更好的问题,科学的说法是哪一种降糖药更适合。对甲有效的药物不一定对乙也有效,甚至可能有害。

  5、盲目担心药物的副作用。有人认为,服药时间一长,就会损伤肝肾功能。实际上,降糖药剂量只要在药典规定的范围内,都是安全的。副作用仅见于个别患者,且副作用在停药后即消失,不会带来严重的影响。其实,高血糖未得到控制与服用药物可能出现的副作用相比,前者的后果要严重得多。

  6、中药“没有副作用”,还能“根治”糖尿病,有科学依据吗?

  目前医学界公认的观点是,中药无论是单方还是复方制剂,其降糖作用都十分有限,更不可能根治糖尿病。中医中药对于糖尿患者的作用,主要不是用它来降糖,而是通过滋阴、活血、补肾等方法来改善症状和防治慢性并发症。因此,中药不能作为糖尿病治疗的主导药,只能是起辅助治疗作用。大家比较熟悉的消渴丸,也并非纯中药,其明显的降血糖作用,主要来自于其中所加的西药成分——格列本脲。

  那么对于这一疾病在生活上会有哪些认识误区呢?下面给大家介绍糖尿病患者在生活中的误区。

  1、水果含糖量高。水果的甜味主要由果糖来决定,但果糖的代谢不需要胰岛素。如果餐后血糖低于10,可以摄入一些水果。吃水果最好在两餐之间加餐用,既不至于血糖太高,又能防止低血糖发生。水果含糖量为4%-20%,西瓜为4%,苹果梨为10%-14%,香蕉为20%,即西瓜、苹果梨可食用,香蕉不能食用。

  2、不吃主食。糖尿病饮食首先是平衡膳食,各种营养素之间需保持一定的比例。若碳水化合物不按50%-60%的比例摄入,可能导致脂肪的过度分解,出现酮症,甚至发生酸中毒。因此,糖尿病患者的主食量一般不宜少于150-200克每天。

  3、重视血糖不重视糖化血红蛋白。血糖仅能反应10-15分钟内的变化,糖化血红蛋白能反应3个月的血糖总体水平,而且主要反应餐后血糖水平,所以定期监测糖化血红蛋白很重要。

  4、不吃肉。如果肉食品摄入减少,势必使机体蛋白质不足,易导致患者抵抗力降低,更易发生感染。缺少肉食品的食谱,由于没有脂肪的饱腹感,患者极易饥饿,反而进食碳水化合物过多,更易导致肥胖。

  5、细粮含糖高,粗粮含糖低。粗、细粮的含糖量差不多,面粉是75%、大米是74%、小米是74%、玉米是76%。粗粮含植物纤维丰富,而植物纤维可增加饱腹感,延缓肠道葡萄糖的吸收,使血糖升高缓慢。

  6、坚果类含糖量很低,吃了也没关系。瓜子、花生含糖低,但含脂肪高,100克花生所含的热量相当于200克馒头。而脂肪在体内可变成糖而使血糖升高。

  7、重视空腹血糖不重视餐后血糖。有很多患者空腹血糖不高,但餐后血糖高。而餐后血糖高对心脑血管更有害。

  而这一疾病的患者对于饮食方面有着很高的要求。那么糖尿病人容易出现哪方面的饮食误区呢?下面给大家介绍糖尿病人食疗的常见误区。

  1.不甜的食物就可以多吃

  食物的甜味是因为其中含有葡萄糖、果糖、蔗糖等单糖或双糖,这些糖的摄入会引起血糖升高。有些多糖类食物如淀粉,虽然没有甜味,消化之后却会分解成葡萄糖,同样会导致血糖升高。因此,在调节饮食中,不仅要限制含糖量高的甜食,而且对米饭、馒头、饼干等不甜的食物也要加以限制,总的原则是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总量,包括单糖、双糖、多糖(主要指淀粉),而并不仅仅是甜食。换而言之,只要保证合理的碳水化合物摄入总量,甜食也可以适量吃一点。

  2.饮食疗法就是饥饿疗法

  有些糖尿病患者一旦被确诊后就什么都不敢吃了。每天只吃一些所谓的低糖食品,如豆面、莜面、杂面、燕麦等充饥,希望以此控制血糖。其实这些食物的含糖量都在60%~70%左右,只是难以吸收。长时间进食这些食品,易导致病人的营养障碍,使病人日渐疲乏、消瘦、身体免疫力下降,不利于胰岛功能的恢复。由于这样一味追求饮食控制,导致很多糖尿病患者出现了营养缺乏症。同时因为营养摄入不足,人体活动所需的能量只能由身体分解脂肪来提供,可能会引起酮症酸中毒,严重者甚至会危及生命。

  3.粗粮含糖少,多吃无妨

  粗粮含有较多的膳食纤维,膳食纤维虽有降糖、降脂、通便的功效,对身体有益,但是多吃就有可能增加胃肠的负担,而影响营养素的吸收,长期会造成营养不良,而对身体不利。

  4.只控制主食,副食可以多吃

  副食中如肉、蛋、奶等虽然含糖量不高,却富含蛋白质和脂肪,在体内可转变成葡萄糖,此过程对于糖尿病患者尤为活跃,因此多食也会升高血糖。

  5.南瓜可以降糖

  南瓜中所含有的南瓜多糖对控制血糖有良好的效果,但南瓜中还含有大量的糖类物质,若进食过多会使餐后血糖迅速升高。因此,糖尿病患者最好是把南瓜当菜吃一点,而不要随意大量进食。

  6.无糖月饼、无糖饼干等多吃也不怕

  无糖食品就意味着“有利于控制血糖”或“低热量”吗?这种想法是大错特错。其实,无糖点心、饼干一样含有淀粉和油脂。这些都是高热量食品,吃了照样会令血糖升高。曾有一位老大妈以为无糖月饼吃多也没关系,由于一下子吃得太多导致血糖短期内升高,出现高渗性昏迷。所以,“糖人”不要过于依赖无糖产品,应多吃豆类、奶制品、粗粮、蔬菜,这类食物对控制血糖和体重效果最好。

  7.看电视时吃吃瓜子、花生、核桃没关系

  糖尿病患者之所以爱吃瓜子、花生、核桃,统计的答案是:吃零食既能让他们减轻饥饿,也是能保障充足营养的手段之一。其实,这类食物油脂含量很高。最好不吃或少吃,如果吃要相应减少正餐中相对应的成分。比如核桃含油脂多,正餐就得少油,减少油脂的摄入总量。而瓜子是一种高热量、高脂肪的食品,一两瓜子的热量顶上二两米饭,大量食用肯定不利于体重的保持和血脂的控制,也会间接地影响血糖和血压的控制。所以,每天食用的花生不宜超过10粒(8克)、瓜子不宜超过50粒(20克),否则,会影响糖尿病的治疗。

  8. 糖尿病人不能喝粥吗?

  应该说,喝粥会对血糖的波动有一定的影响。粥容易消化吸收,能很快被机体代谢掉,所以,在进食较多量粥后,可能会在短时间内出现餐后血糖的增高,又因为其持续的时间较短,很容易引起下一餐前的低血糖。虽然如此,也不是说,糖尿病的患者绝对不能喝粥。在血糖控制良好的情况下,本着少量多餐的原则喝粥,不会使血糖有很大波动,特别是食欲较差的糖尿病患者,我们也建议少量多餐进食一些粥,有助于糖尿病的治疗。

  胰岛素治疗的误区

  1. 胰岛素会上瘾吗?

  不会的。这个问题的产生源于大家对胰岛素认识的误区。胰岛素是人体胰腺自身分泌的一种蛋白质,用以维持人体正常的血糖水平,也是体内唯一一种可以直接降低血糖的物质。没有胰岛素机体就不能完成新陈代谢,生命就无法维持,糖尿病患者注射胰岛素就像饿了要吃饭,渴了要喝水一样,不存在成瘾性的问题。

  2. 使用胰岛素是糖尿病到了晚期了吗?

  不是这样的。病情轻重应根据血糖控制水平及并发症来判断,而不是用药种类。胰岛素治疗有助于血糖长期达标,预防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或发展,控制病情进展。最新研究表明,糖尿病早期应用胰岛素强化治疗可使高糖毒性解除,修复胰岛功能,而达到“临床逆转”糖尿病。不吃药不打针,光靠饮食和运动血糖就可控制正常。

  3. 使用胰岛素一定会会出现严重低血糖吗?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初始胰岛素计量一般都很低,低血糖风险很小配合血糖监测、定时定量进餐、合理运动等方法,可以很好地避免低血糖

  4. 注射胰岛素会很痛吗?

  不会,关键要选对注射针头。胰岛素注射装置专用针头比普通注射器针头更细、更小。优质的针头上有一层涂层,能起到润滑作用,使针头更容易刺入皮下,注射时仿若无痛。大多数给自己注射胰岛素的病友表示,其实给自己打针很简单,一般情况下不会感觉到疼痛。针头重复使用会导致疼痛,故不要重复使用针头。

  糖尿病患者千万不要让胰岛素“贬值”

  胰岛素“贬值”是一种形象的比喻,就是指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产生了抵抗。胰岛素“贬值”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防治对策也是多方面的。

  1.入少出多“负平衡”

  胰岛素“贬值”的第一个罪魁祸首就是肥胖。大量的研究证据表明,肥胖会使身体内的其他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存在更为严重的胰岛素抵抗。因此,减肥是减轻胰岛素抵抗、提高胰岛素敏感性的好方法。方法多多,控制饮食是重要的一环。每天摄入的热量与消耗的热量要达到“负平衡”,就是说要做到每天吃得少,消耗得多,而且还要保持三大营养素(糖、蛋白质、脂肪)、矿物质、微量元素的平衡摄入。

  2.每周动腿三四天

  运动锻炼,特别是大肌肉群的活动,如下肢腿部、上肢胳膊的肌肉活动,可明显增强胰岛素敏感性,改善胰岛素抵抗。有资料报道,每周运动3次,每次半小时,可使胰岛素敏感性提高30%。但运动要持之以恒,如果运动间歇超过3~4天,运动的效果及蓄积作用将减小,难以产生疗效。因此,运动不应间断太长时间,每周应安排3~4天,每天运动两次共1小时。

  3.药物增敏助降糖

  胰岛素增敏剂能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包括噻唑烷二酮衍生物,如马来酸罗格列酮(商品名“文迪雅”),吡格列酮(商品名“艾汀”)等,可显着改善胰岛素的敏感性。若长期服用,则要定期检查肝脏的功能。二甲双胍类降糖药也有增强胰岛素敏感性的作用。

  4.控制疾病护血管

  据统计,80%的糖尿病患者死于心脑血管疾病。这是因为胰岛素抵抗是多种疾病的根源,是孳生高血压、高血糖、血脂异常等疾病的共同土壤,因此有学者称之为“胰岛素抵抗综合征”,包括糖耐量减退、血脂紊乱、高胰岛素血症、肥胖、动脉粥样硬化等,其结果会导致冠心病、心肌梗死、脑卒中等危及人体生命的疾病。在对抗胰岛素抵抗的策略中,也不要忽略对这些疾病的控制和治疗达标。

  胰岛素抵抗是糖尿病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不论在糖尿病的前期,还是在糖尿病治疗期间,都要关注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解决胰岛素抵抗的的问题,不要使胰岛素过多地“贬值”,真正使每一个胰岛素分子都能起到最大最强的降糖作用。

  教你如何远离降糖“假”药

  非法降糖药出现一般有两种形式。其一,是在中药里添加西药成分,如优降糖、降糖灵等价格较为便宜的西药,但在说明上却避而不谈。其二,有些中药虽然具备降糖的效果,但其有效剂量到底应该是多少,其安全性是否有保证,这些都没有经过严格临床验证,最终让患者服用后易引起低血糖。

  虽然假药总是披着各种各样的外衣,让糖尿病患者防不胜防,现给糖友提出了五点建议,以远离非法降糖药:

  1、认准“药”字号。“药”字号是药品批准文号,是药品生产合法性的标志。日常生活中,最容易与药字号混淆的便是“食”字号,这也是许多不法厂家赖以欺骗的常用手段。“食”字号又分为“食”字号和“食健”字号两种,“食”字号用于不以治疗为目的的食品,通常标示为“卫食准字[年号]第×号”。“食健”字号用于保健食品。“食”字号和“食健”字号的产品都不能宣传有治疗功效。

  2、宣称根治糖尿病的药是假药。目前在全世界,还没有任何一种药能根治糖尿病。治疗糖尿病讲究个体化治疗,因此,声称“一药通吃”的产品也有欺骗之嫌。

  3、遇到需要邮寄的药需谨慎。一些产品需要患者将钱邮寄过去,然后将药给寄过来。事实证明,很多邮寄广告上的地址根本就不存在,更不会有安全有效的降糖药了。

  4、价格高得离谱需小心。一般骗子所宣称特效的药价格都很高,以便在短期内骗取暴利。事实上,只要选择合理,许多价格便宜的药在控制血糖方面效果一样很好。

  5、到正规医疗机构看病和正规药店买药。这是避免非法降糖药危害的最有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