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医院文化 >>抗疫一线 >> 正文

医院文化

抗疫一线

李孟玲:战斗打响了,我当然要往上冲

浏览次数:
字号:
+-14

  在沧州市人民医院医专院区隔离病房整整奋战了16天以后,李孟玲走出了隔离病房,来到医院指定的地点接受医学隔离观察。走出隔离病房那一刻,她觉得浑身好像卸掉了千斤重担,只想好好睡上一觉。但医学隔离还没结束,她就又想着在“赶紧回家看看孩子”之后,如果有“战斗任务”,她仍要重返战场。

image.png

请战:“我最合适”

  在这场战争打响之前,李孟玲刚完成了医院交给的一项任务:前去海兴县医院进行技术支援。此前,这位37岁的护士在沧州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工作了整整15年,几乎将自己此前全部的职业生涯,都给了重症护理事业。

  可谁也没想到,就在这个时候,仗打响了。

  几乎没有犹豫,刚从县里回来,想要稍微“喘口气”的李孟玲,写下了请战书。她要进入隔离病房,要到“前线”去。

  对李孟玲来说,做出这个决定简直是再正常不过的了。她对记者问的“为什么”表示了诧异:“为什么?本来就应该这样啊!”

  李孟玲说,重症医学的护理是一门需要很高专业性的学科,无论是设备还是技术,都要求从业人员有着很高的职业素养。她觉得,自己是名“老护士”,有着丰富的重症护理经验,“医院培养了我,当然我就得在这个时候冲出去呀!”

  想来想去,自己还有当年抗击“甲流”时在隔离病房工作的经验,李孟玲说她还是觉得“我最合适”。

  到家里一说,家人们没有顾虑是假的,但也没人挡着,因为都知道这是职责所在。婆婆说,做好防护。14岁的大女儿说,妈妈你放心,我帮着爸爸照顾弟弟。

  1月31日,李孟玲接到了“战斗命令”。趁着3岁的小儿子不注意,她悄悄“溜”出家门。

image.png

一个战士,就这样奔向战场。

  16天奋战交织着汗水与骄傲

  进入隔离病房,李孟玲直接进入工作状态。厚厚的防护服和各种防护用具让她的工作格外艰难。平时用5分钟能完成的工作,现在最少得用15分钟。护目镜“哈气”,看不清,很多时候就得凭借着长期工作积累下来的经验来克服种种难题。作为一名ICU专科护士,她需要像一台雷达那样,随时捕捉到病人各个监测仪器里的参数、数据,已经习惯了“分秒必争”的她和同事们,就要付出比平日里更多的汗水与努力。

  而与此同时,她和同事们还要时刻绷紧一根弦,丝毫不能放松,因为他们知道,医护零感染既是对他们自己的保护,也是他们对社会的担当。一整套流程的每个环节都不能出错,每个步骤都必须一丝不苟。可以说,隔离病房里的工作给医护人员造成的,是“全方位”的压力。

  压力只能自己承担。工作还是要拼尽全力去做。在隔离病房里,李孟玲最长的一次值班,是7个小时。她说,在里面根本就没有“值班”或“不值班”的概念,因为很多工作需要一个团队共同完成。比如插管,从调整床位到调试呼吸机,到各个岗位上的“分工协作”,来不得半点闪失。同时还要格外注意做好防护。让李孟玲骄傲的是,她身处一个有着很高专业素养的团队当中,大家都在倾尽全力,竭力配合,完成一个个工作任务。

  这也许就是李孟玲一直说的从事重症医学的“魅力”吧!那就是看着一条条生命,本来面临着极大的生命风险,甚至已经命悬一线,但经过专业医护人员的努力,这条生命最后被“抢”了回来。那种成就感与幸福感,是别人体会不到的。

  在隔离病房里,李孟玲和同事们还要对那些轻症患者进行心理疏导,用阳光的、积极的话语鼓励大家。患者们也对医护人员的付出表示了极大的理解与支持,有时候看护士们忙不过来,有的年轻患者就主动帮着年老的患者倒杯水,李孟玲说,这样的举动虽然不大,但却让人心里觉得很温暖。

image.png

最想回家看看孩子

  在隔离病房里,李孟玲和同事们都是“连轴转”的状态,“都不知道是星期几”。根本没时间与家里联系,顶多有时抽空留个言。

  所以,在结束了16天“没黑没白”的工作之后,李孟玲在走出隔离病房的那一瞬间,觉得好像浑身卸掉了千斤重担。出隔离病房以后,她和同事们还要到医院指定的地点接受医学隔离观察,她这才有时间跟家里视频“连线”,丈夫说,小儿子的口头禅,已经从“妈妈呢”变成了“妈妈怎么还不回来?”……

  李孟玲说,结束隔离观察以后,她最想做的,是赶紧回家看看孩子。真想孩子们啊!看完孩子,她肯定还是要回到工作岗位上继续工作,而且,如果工作需要,需要她再次进入隔离病房,那她仍旧会毫不犹豫,“往上冲的时候,就得往上冲!”